在朱元璋众多打天下的将领中,要说谁的武艺最为高强配资行情网,常遇春毫无疑问自认为是第二,恐怕没有人敢自称第一。从小便以练武为生的他,在战争中展现出了无比的勇猛。然而,在一次北征胜利凯旋归来时,身体健壮的常遇春突然猝然离世,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通过分析,最关键的原因似乎与他的一些生活习惯密切相关。
常遇春的童年并不幸福,家境贫困,日常连温饱都难以保障。为了活下去,并为生活增添一些乐趣,他便开始跟随他人学习武艺,日间打工以换取食物。这样的生活虽然艰难,但也让他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。然而,贫困终究无法支撑一个人长久生存,常遇春最终加入了一个流寇团伙,这个团伙由刘聚领导,以打家劫舍为生。看似不道德的做法,却能让他们每天吃得饱,喝得美,甚至有钱花,生活显得格外安逸。常遇春在其中的日子也过得不算差,然而,他渐渐对现状产生了不满。
展开剩余81%流寇的日子虽然逍遥自在,但毕竟身处元朝末年的动荡时期,各地治安混乱,官府无力监管。部分地区只要通过小小的贿赂便能轻松打劫,而这种腐败局面,常遇春渐渐意识到,自己终究不能一直沉溺在这种“舒适区”里。他渴望做出一番事业,充分施展自己的武艺。正当此时,朱元璋的起义声势如火如荼,广受百姓拥戴,许多人都赞扬他爱护士兵、关心百姓。常遇春在探听到这些信息后,判断朱元璋是一个值得追随的领袖,于是决定加入他的队伍。
初见朱元璋时,常遇春并未急于表露自己的志向,而是坦然表示,自己有强大的武力和一身精湛的武艺,战场上的战斗力定能超过普通士兵。虽然朱元璋有些怀疑他是否在吹嘘,但仍然给了常遇春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。为了给自己争光,常遇春在第一场战斗中就单枪匹马冲在了最前方,毫不犹豫地担任了先锋。正是由于他这一勇猛的冲锋,后续的士兵才得以充分发挥,最终在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,常遇春也因此立下赫赫战功。朱元璋对他的表现大为满意,随后将常遇春留在了身边,成为明军的先锋大将。
常遇春与徐达是朱元璋最得力的两员大将。徐达负责战前的策划与指挥,而常遇春则负责带领士兵勇猛进攻。两人搭档默契,从初战一直到常遇春的突然去世。尽管常遇春年龄略大于徐达,但他对徐达的指挥从未有过异议,始终坚定地执行命令,丝毫不曾与他争执。这种高度的配合使得两人作战时几乎无往不利,常遇春每次冲锋在前,都为明军赢得了宝贵的先机。
然而,常遇春的性格中有一个明显的缺点,那便是过于冲动和勇猛。虽然朱元璋屡次劝告他在战斗中不要总是冲得太前,但常遇春却始终无法抑制那股在战场上涌动的热血与激情,每每一战,他都将自身置于极大的危险中,丝毫不顾及自身安危。即使屡次受伤,他依然毫不畏惧,继续冲锋。这样性格的常遇春,确实为明军立下了赫赫战功,但也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隐患。
常遇春并非只在战场上勇猛,他曾多次亲自救过朱元璋的性命。记得在鄱阳湖之战中,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来攻,明军兵力远远不敌,且战船也显得异常单薄。在此危急时刻,敌方猛将张定边决心撞击朱元璋的战船,危及他的生命。常遇春得知后,立刻掉头返航,急速赶往朱元璋的战船,他果断射杀了张定边,虽然敌人身穿厚重盔甲未致命,但已经重伤,最终导致陈友谅撤退,朱元璋因此幸免于难。
然而,命运弄人。在一次重要战役后,常遇春的猝死令朱元璋痛不欲生。朱元璋悲痛欲绝,甚至为他写下了悲伤的诗句:“忽闻昨日常公薨,泪洒乾坤草木湿。”常遇春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?其实并非被谋害,而是因为他罹患了“卸甲风”——一种常见于战士之间的病症。古代士兵在长时间穿戴沉重铠甲作战后,战斗一结束,体内积累的热气和湿气往往会导致身体出现异常。在这时若未能及时调整身体状态,急于脱下铠甲,突然降温,极容易诱发中风,进而造成生命危险。
常遇春每次战斗结束,常习惯性地脱下铠甲,随便脱掉衣物,甚至有时会直接冲个凉水澡。若是他年轻,体质强健,或许还能勉强抵挡住这种急剧的身体温差带来的风险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的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,最终积劳成疾,健康不堪重负,最终导致猝死。
实际上,这种病症并不罕见,早在古代战争中就有不少类似的案例。例如在楚汉之争中,魏豹在连战几日后也因为“卸甲风”暴毙,而唐末名将李存孝,也曾因这种病险些丧命,但幸运的是他通过自己的特殊方式“以毒攻毒”竟奇迹般地恢复了。尽管如此,这种方法充满风险,绝非长久之计。由此可见,常遇春的突然离世,其实是由于忽视了战斗后的身体保养,导致疾病的积累,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因此,大家在剧烈运动后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保养,不要急于脱掉衣物或冷水澡,尤其是在经过剧烈体力活动后,身体会处于一种高温高强度的状态,温度骤降极可能引发健康问题。在类似常遇春这样的英雄人物身上,细节往往决定了生死,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刻反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常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