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末明初,群雄逐鹿,豪杰云集。在刘福通、韩山童率先举起反旗的同时,还有陈友谅、张士诚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枭雄,他们的崛起不可小觑。最终,朱元璋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胆略,坐上了帝位,取代了元朝,建立了大明王朝。然而,这一切的成功并非偶然,朱元璋的草根背景,配合他的远见卓识、精明能干以及任人唯贤的治国理念,成为了他能够称帝登基的重要原因。在他的身边线上实盘配资,既有像徐达、常遇春、李文忠、汤和、傅友德、朱文正等一批能征善战的猛将,也有像刘基、章溢、叶琛、宋濂等熟知治国理政之道的文人。
朱元璋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,尤其在他南征北战、征战四方时,便开始广纳贤才,渴望有才之士辅佐自己治理天下。1358年,他攻占金华,得到了大儒宋濂;紧接着,1360年,在大将胡大海的推荐下,朱元璋又得到了三位杰出的才俊:刘基、章溢与叶琛,这四人便成为了后人所称的“浙东四贤”,在朱元璋建立和治理大明王朝的过程中,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展开剩余77%其中,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有“诸葛亮”之称的刘基。刘基自幼博览群书,涉猎经史,并且精通天文、历法、兵书等,尤其擅长象纬之学。他曾短暂仕于元朝,但因不满政权腐败而辞官归隐。1360年,朱元璋邀他出山,刘基便前往应天府(南京)成为朱元璋的谋士。朱元璋做出许多重要决策时,都会向刘基请教,足见他对刘基的倚重。刘基在朱元璋称帝后被封为诚意伯,任御史中丞一职。但由于党争(浙东党与淮西党的矛盾),他最终选择回乡养老,并于洪武八年因忧愤去世。刘基的才智对朱元璋登基称帝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许多人将他与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相提并论,并将其称为“诸葛亮”,但刘基的死却也充满了遗憾。如果他能像张良那样在朱元璋称帝时隐退,或许能享尽天年,可惜历史没有假设,只能感慨万分。
除了刘基,“浙东四贤”中的其他三位也未能善终,令人为之惋惜。叶琛被敌军所杀,章溢因母亲病重而心情沉重,最终死于忧虑,宋濂则在年老时死于流放途中。这四位贤才的命运,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个人命运的无常。
叶琛,浙江丽水人,出身显赫。他的曾祖父叶宏是1172年进士,祖父叶一鸣曾任美化书院山长,父亲叶应咸精通史学,并有很高的诗词造诣。得天独厚的家庭背景使得叶琛自幼耳濡目染,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,聪慧异常,学问造诣深厚。1328年,叶琛游学至元大都,并因其才华出众,进入通政院任职。虽然叶琛仕途顺利,但在元朝并未获得重用,直到1353年朱元璋攻占处州,叶琛投奔朱元璋,成为他麾下的重要谋士。后来,叶琛被任命为洪都知府,辅佐邓愈镇守洪都,但短短两年后,他便因元朝叛将祝宗等人的阴谋,被害致死。朱元璋即位后,追封他为南阳郡侯,入祀功臣庙,虽死犹荣。叶琛治民有道、学识渊博,堪称难得的人才,但命运无常,让人惋惜他英年早逝。
宋濂,浙江浦江人,本名宋寿,后改名宋濂。生于体弱多病的家庭,从小被母亲与祖母细心照料。尽管身体孱弱,宋濂却以聪慧著称,被誉为“神童”。他一生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,尤其在元朝末年的大才闻人梦吉、吴莱的教导下,学问日渐精深。1335年,宋濂在吴莱的推荐下,前往东明精舍讲学。1349年,他又因史学家危素的推荐,被元顺帝任命为翰林院编修。但宋濂心系父母,未曾赴任,而是转入仙华山、龙门山修身养性,专心著书。1358年,随着朱元璋的崛起,宋濂也逐渐受到朱元璋的器重,成为朱元璋的儒学顾问,并指导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学习。后来,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,并参与编修《元史》。尽管宋濂在治学方面卓有建树,但在洪武四年因未能按时呈交奏章,被贬为安远知县,之后因家族牵连,在胡惟庸案中受到牵连,最终病逝在夔州,未能善终。
章溢,浙江龙泉人,幼年因哭声洪亮而被父母认为不祥,差点被遗弃。但章溢从小表现出过人的毅力和聪慧,独立完成了大量的学业,并拜王毅为师,深入学习儒家经典。章溢的一生充满了坚韧不拔的精神,他在年轻时便以自己的行动,证明了自己非凡的才学和担当。虽然他在元朝为官期间屡次参与平定起义军,但他更注重学术与政治实践的结合。1359年,章溢在朱元璋的推荐下,加入了大明的队伍,并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。他不仅在文治方面有所建树,还在军事上为朱元璋出谋划策。章溢担任御史中丞后,开始处理福建一带的政务,做出了许多实事求是的贡献。然而,在他母亲去世后,章溢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,精神不振,最终因病去世。章溢的死,令朱元璋深感痛惜,亲自为其撰写祭文,表露了他对章溢忠诚与才德的高度评价。
这些贤才的悲剧命运,既是个人命运的无常,也是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写照。他们的才华为大明的建立和治理立下了赫赫战功,但却未能安享晚年,令人不禁为之叹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常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