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总有太多说不清的谜团,尤其是王朝覆灭的关键时刻。1644年4月的那场巨变,彻底终结了明朝276年的统治。
你可能以为李自成攻破北京城、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就是个简单的亡国事件,实际上灭亡前24小时里却发生了两件极其反常的事。
400多年过去了,这两件事至今想来仍让人觉得奇怪!那么,在明朝覆灭前的那24小时里,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奇事?
崇祯登基
崇祯皇帝1627年登基时只有16岁,年纪不大,却继承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。
展开剩余89%他从小生活在深宫,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,面对的却是内有阉党外有流寇的复杂局面。
魏忠贤和客氏这帮太监和宫女把持朝政多年,搞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。崇祯刚当上皇帝,就铲除了魏忠贤一伙人。
这个少年皇帝确实想干一番事业,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批阅奏章,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,比许多成年人都勤奋。
可惜崇祯性格上有很大问题,特别多疑心,做事情又太过急躁。他刚赶走阉党,朝廷大权就落到了东林党手上。
这些读书人表面上正人君子,背地里也是结党营私,捞取好处。崇祯看不惯他们,又找不到更好的人才,只能边用边恨。
最要命的是,崇祯继位时,国库已经空了。
军队拖欠饷银,老百姓交不起税,朝廷的债主天天来要钱。崇祯为了筹钱,想尽了各种办法,甚至卖官鬻爵,可钱袋子还是没见鼓起来。
这期间,农民起义越来越多,北方的后金也虎视眈眈。
崇祯每天忙得焦头烂额,可越努力情况越糟糕。他做梦也没想到,自己勤勤恳恳十七年,最后会落得个在煤山上吊的下场。
冤杀袁崇焕
1630年9月,崇祯做了一个后悔莫及的决定:处死大将袁崇焕。这个决定彻底断送了他跟武将们的信任关系。
袁崇焕是明朝后期难得的抗清名将,在宁远一战中大败后金军队,连努尔哈赤都被他的炮火轰伤不治身亡。后来他镇守宁远,成为抵抗后金的重要屏障。
可崇祯就是不相信袁崇焕的忠心。
有人在皇帝面前说袁崇焕暗中跟后金勾结,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袁崇焕抓起来,施以酷刑,逼他认罪。
袁崇焕被折磨得不成人形,最后被凌迟处死,他的头颅挂在京城示众。
崇祯杀袁崇焕,打击了所有为明朝效力的将领。从此以后,谁还敢全心全意为皇帝卖命?
一旦战事不利或有人告密,脑袋随时搬家。这种猜忌氛围下,明朝的将领们都学会了明哲保身,能躲则躲,能推则推。
这个教训太惨痛了,却为时已晚。
到了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时,全国各地的明朝将领都按兵不动,没人愿意冒险来救崇祯。
他们心里很清楚,就算拼命打退了李自成,崇祯皇帝也未必会感恩,说不定反而怀疑他们有二心。
“求和”奇事
1644年4月21日,李自成率领大军到达居庸关,离北京城已经不远。
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农民起义军首领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,突然派人向崇祯求和。
李自成派了一个叫杜勋的太监进城传话。这个杜勋原来是明朝的宦官,后来投奔了李自成。
他带来的条件很简单:崇祯封李自成为西北王,给他的军队发放一笔犒赏,农民军就不攻打北京城了。
这个请求让崇祯很意外。李自成已经占领了半个中国,手下兵强马壮,只要一鼓作气就能拿下北京,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和谈?
要知道,李自成自己都已经称帝了,建立了大顺政权,现在却愿意屈尊当崇祯的臣子?
有人分析,李自成可能是想避免攻城带来的大规模伤亡,毕竟北京城墙高大坚固,强攻必定损失惨重。
也有人认为,他是想骗取崇祯的信任,然后找机会活捉皇帝,以增加自己政权的合法性。还有人猜测,李自成手下将领之间有矛盾,需要时间协调。
崇祯收到李自成的求和信息后,召集大臣商议。
内阁首辅魏藻德左右而言他,不肯明确表态。大臣们也各有想法,有人主张接受求和,有人认为不可信任农民军。
崇祯自己也拿不定主意,一方面他不愿意向叛军低头,另一方面北京城内粮草不足,援军又迟迟不到,情况确实危急。
崇祯最终拒绝了李自成的条件。次日清晨,谈判破裂,李自成下令猛攻,很快攻破北京城。
崇祯见大势已去,先杀死后宫妃嫔和公主,然后在煤山自缢,留下"朕之志非民贼,朕死无面目见祖宗,自去冠冕,以发覆面,任贼分裂,勿伤百姓一人"的血书。
就这样,明朝在这场最后谈判失败后迅速走向覆灭。
无人勤王
大明王朝灭亡前24小时发生的第二件奇事,就是无人勤王救驾。
按理说,京城告急,各地将领应该率军救援才对。可奇怪的是,各地拥兵自重的武将们全都按兵不动,无一人前来救援崇祯。
崇祯十七年,明朝虽然内忧外患,但全国各地仍有不少将领拥有大量军队。他们为什么在京城危急时刻,没有一个人前来救援呢?
一个重要原因是,崇祯平时对这些将领太过苛刻。他动不动就削减军饷,导致许多将领不得不克扣士兵口粮来维持军队运转。
当京城告急时,这些将领手下的兵早已饥寒交迫,没有能力长途奔袭救援北京。
崇祯的多疑也是个致命伤。他不信任任何人,总觉得手下将领有二心。久而久之,这些将领也学会了明哲保身。
他们心想,就算冒险去救驾,成功了皇帝未必感激,失败了却要掉脑袋,何必呢?
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交通和通讯不便。
明朝后期,驿站系统已经崩溃,朝廷的命令传达极为缓慢。等到边远地区的将领得知京城危急的消息,黄花菜都凉了。
最讽刺的是,崇祯的岳父周奎。这位国丈平时一毛不拔,朝廷募捐军饷时装穷,实际上家里藏了300万两白银。
这笔钱本可以招募大量兵马保卫京城,却被他自私地藏了起来。崇祯死后,李自成的军队搜查他家,发现了这批银子,气得把周奎处死。
崇祯面对危机,孤立无援,最后只能选择自尽。
他在煤山上吊前,留下一封血书,上面写着:"朕辜负天下,非天下辜负朕"。这位勤政却无能的皇帝,终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败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明朝最后24小时的两件奇事,表面上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,实则是明朝内部早已千疮百孔。
崇祯虽然勤政,却性格多疑,用人不当;大臣们明哲保身,无人敢于担当;武将们按兵不动,各怀鬼胎。
这样的王朝,即使没有李自成,也会有其他人。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残酷又合理,它不会眷顾一个已经失去自救能力的政权!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参考资料: 《明史·崇祯本纪》、《明朝那些事儿》、《中国古代史》、《崇祯传》中国配资网网站
发布于:山东省常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